109學年度新生報名簡章

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衛生保健專區


衛生保健專區


公告主題:登革熱預
公告日期:103年5月30日
登革熱的預防


===何謂登革熱?如何傳染?===
\
(a)何謂登革熱
登革熱俗稱「天狗熱」,又稱「斷骨熱」,是一種由蚊蟲傳播的傳染病。在台灣傳播的病媒蚊為「埃及斑蚊」或「白線斑蚊」。

(b)
傳染方式
病媒蚊叮咬登革熱(發病前一天到發病後第五天)的病人後,這隻病媒蚊就會得到登革熱病毒,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再經過8~12天的成長後,病媒蚊就終生都具有傳播登革熱的能力了,期間可能長達數個月呢!
===登革熱的症狀為何?===
(c)登革熱的症狀
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有發燒(攝氏38C40C)或惡寒、皮膚出診而且四肢痠痛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骨骼關節或肌肉痛等等。

登格出血熱的臨床症狀,主要是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痛、嘔吐、全身倦怠、腸胃出血、子宮出血、血尿和恢復期出疹等。 
===如何防治登革熱?===
(d)如何防治登革熱
清除不需要的容器,把不用的花瓶倒放,要是家裡有地下室的話,要保持乾燥喔!

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,清洗時要記得用力刷洗內壁。

家中應該裝有紗窗、紗門,還有睡覺時最好掛蚊帳來防止蚊子叮咬。
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、積水容器等物品記得要馬上清除,沒辦法處理的就請清潔隊還解決吧!

在戶外玩和活動時最好要擦防蚊液,還有應該少待在樹蔭底下,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。

要是去東南亞旅遊時,應該要做好防蚊措施。回國要是身體不舒服,記得要馬上去看醫生。
公告主題:流感防治
公告日期:103年4月29日
腸病毒併發重症

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,包含小兒麻痺病毒、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、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60餘型,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,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,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型,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。臺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,以 49月為主要流行期。
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,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、疱疹性咽峽炎(herpangina),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心肌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)等。
> 疾病資訊
傳播方式:
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,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口、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,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。
潛伏期:
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10天,平均約35天,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即開始有傳染力,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;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可達812週之久。
發病症狀:
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,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,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心肌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。

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。常引起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及疱疹性咽峽炎(herpangina),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心肌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)等。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、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別如下:
1.
泡疹性咽峽炎: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。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為46天。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2.
手足口病: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,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7-10天。
3.
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: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蒼白、發紺、嘔吐。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,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,快速演變成心衰竭、休克、甚至死亡,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。
4.
流行性肌肋痛: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合併發燒、頭痛及短暫噁心、嘔吐和腹瀉,病程約1週。
5.
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。特徵為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,持續414天。
6.
發燒合併皮疹: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,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,有些會出現小水泡。
預防方法:
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,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,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。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:
1.
勤洗手,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。
2.
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提昇免疫力。
3.
生病時,應儘速就醫,請假在家多休息。
4.
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。
5.
流行期間,避免出入人潮擁擠,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。
6.
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,尤其是孕婦、新生兒及幼童。
7.
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,以提高抵抗力。
8.
兒童玩具(尤其是帶毛玩具)經常清洗、消毒。
9.
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。
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:
目前並沒有特效藥,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,對於腸病毒重症患者之治療,只能採取支持療法。
如出現「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」、「肌抽躍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」、「持續嘔吐」與「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」等腸病毒重症前兆,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,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。
腸病毒重症醫療網(含責任醫院,1033月更新)。
預防接種建議:
腸病毒71型疫苗尚在研發階段。
> 其他資訊

公告主題:流感防治
公告日期:103年2月6日


102學年度第1學期             
公告日期:102年12月20日

              幼兒園常見的傳染疾病及預防方法









進入幼兒園後,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觸變得頻繁,加上這個
年齡層的孩子自我保護的衛生觀念較弱,所以比較容易感染到
傳染病。以下列出好發於幼兒園裡的一些傳染病症案例,提供
家長參考,及早留意並預防。

常見的傳染疾病:


『腸病毒』
*主要症狀:潛伏期約為二至五天,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

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,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即會自然
痊癒。典型症狀為:口腔、手掌、腳掌出現水泡、潰瘍,可能
合併發燒。病程為七至十天。感染了腸病毒以後,99.9%以上的
患者都會恢復。
*傳染途徑: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、糞便、飛沫等途徑

傳染,多發生於十歲以下之小孩身上,或於人群密集處也容易發
生流行。

『流行性感冒』
*主要症狀: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不一樣,它是由流感病毒
引起,發病時患者很快速就會出現全身酸痛、高燒、咳嗽、流
鼻涕等症狀,媽媽會覺得寶寶好像一下子就感冒得很嚴重,感
覺很不舒服。特別是老年人、慢性疾病患者、嬰幼兒很容易因
流感而出現併發症,例如:支氣管炎、中耳炎、肺炎,嚴重時
甚至可能會死亡。
*傳染途徑:流感主要是經空氣飛沫傳染,其傳染力很強,所

以,如果家中有一個流感患者,很容易全家人就跟著「趕流行」。

『輪狀病毒胃腸炎』
*傳染原因及潛伏期:輪狀病毒感染常發生在秋、冬季節,主

要是經由糞便經過口而傳染,潛伏期大約二到四天左右。

『急性結膜炎』(紅眼症)*傳染原因及潛伏期:急
性結膜炎主要由濾過性病毒引起,例如:腺病毒和克沙奇病毒
等,急性結膜炎的潛伏期約三到五天,病程約二到四星期。

傳染疾病預防方法:
1.
手部衛生 - 「洗手」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及最有效的方法
春夏常見的疾病,不外乎腸胃炎、日本腦炎、登革熱、呼吸

道傳染病,上述病症中以呼吸道傳染病透過洗手方式預防效
果最佳。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出,呼吸道傳染病的致病原,
是從人的鼻腔、咽喉、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系統管道侵入,
感染人體而引起的疾病,常見的致病原有細菌與病毒。呼吸
道傳染病依致病原特性,一年四季都有感染個案發生,春夏
交替之際則是病毒最活躍的時期,如:腸病毒,而勤洗手是
最佳的預防方法。
Q&A
帶孩子外出時,無法方便的洗手,可以怎麼做?
最簡便的方法是:可以自製75%的酒精,隨身攜帶、使用,

或購買坊間的消毒性洗手液,搓揉雙手後,讓其自動乾燥即
可。
2.
戴口罩 - 保護自己,也避免傳染
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。
打噴嚏時,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。
如有呼吸道症狀,與他人交談時,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
  距離。
Q&A
究竟什麼時候該帶口罩呢?
有呼吸道症狀的人應戴口罩,醫護人員照顧病人時也應戴口罩,

一般民眾平時不需戴口罩,只有在必須進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
通之場所時,可以選擇佩戴平面口罩或棉布口罩。棉布口罩呼
吸阻抗較小且透氣性較佳,適合各年齡層使用,而且清洗後可
重複使用。因此建議家長可以為您的孩子選購準備23個小兒
衛生口罩或1個紗布口罩置於學校,每天替換佩戴。
3.
隨身帶手帕 保持衛生好習慣
洗手以後用來擦乾手,減少紙巾的使用;另一方面,打噴嚏與

咳嗽的時候用來遮住口鼻,比較衛生
4.
發燒咳嗽不上課減少出入公共場合
運動會讓病毒擴散,盡量讓孩子安靜多休息,減少出入公共場合,

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。

參考資料:
巧連智網站、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、防疫人部落格、1922

疫達人、漫畫/SANA

~歸仁幼兒園與您一同關心寶貝的健康~
歸仁幼兒園 敬上

102學年度第1學期
公告日期:102年11月20日

腸病毒訊息



有關腸病毒等相關訊息,請至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詢

    
http://www.cdc.gov.tw/error.htmlaspxerrorpath=/mp.asp

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狂犬病防治資訊

請連結http://www.baphiq.gov.tw/rabies/











「二要二不,從齒健康」

依據國民健康署100年進行臺灣兒童口腔及衛生狀況調查顯示,兒童齲齒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,5歲齲齒率高達79.3%;雖然相較於8689.4%,已經下降10.1%,但與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訂定「5歲兒童齲齒率50%以下的目標相比,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!
為了降低兒童的齲齒率,國民健康署結合實證研究,推出「二要二不,從齒健康」之有效口腔保健策略,包括:
●一要:睡前一定要刷牙,一天至少刷兩次
寶寶的第一顆乳牙剛剛冒出,家長就可以用選擇軟毛小頭(刷毛約3-4列),刷柄較粗易握的兒童牙刷幫寶寶刷牙。一旦刷毛出現分岔、磨損或彎曲,就應該更換新牙刷,6歲以下兒童因身心發育尚未成熟,應於餐後、睡前由家長或照顧者協助完成刷牙。建議選擇使用含氟牙膏刷牙,可有效預防蛀牙發生,對於不會漱口的幼兒,家長可使用濕紗布協助擦拭,清除殘餘的牙膏。
二要:要有「氟」,包括使用含氟牙膏、每半年接受牙醫師塗氟及口腔檢查
幼兒長出第一顆牙,就可以開始看牙醫了,國民健康局提供7歲以下兒童健康檢查,其中有5次之口腔檢查,並於兒童健康手冊中,列有醫師轉介至牙醫師執行塗氟服務,及請父母勾填是否完成每半年塗氟,提醒並鼓勵家長提早讓幼兒使用本項服務。
氟化物是WHO目前公認最經濟、安全、有效之齲齒防治措施,除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外,幼童牙齒塗氟,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,可以降低乳齒齲齒率達33%、恆齒齲齒率46%。幼兒長牙後,健康局補助每半年一次塗氟,101年國民健康局進一步推動送氟到幼兒園,特別開放牙醫師至幼兒園提供塗免費氟漆服務,讓家長省錢又省時。
●一不:不要傷害牙齒;少甜食,多漱口,絕對不要含奶瓶睡覺
造成牙齒蛀牙的原因,主要是吃完食物後,沒有馬上進行刷牙的工作,導致糖分附著,使細菌大量地繁殖,產生酸,造成牙齒表面的脫鈣,經年累月下來便造成蛀牙。除了刷牙外,適當地攝取均衡的營養,天天五蔬果,少甜食,多漱口,避免吃黏甜、含糖類的食物,如果汁、飲料、蜂蜜、糖水,甚至餅乾、零食等。要特別小心喔!
●二不:不要以口餵食,家長們自己咀嚼過的食物不要再餵食寶寶

家長們自己咀嚼過的食物不要再餵食寶寶,以免將口腔中的蛀牙菌傳染給幼兒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